上海方言通常称呼「猴子」为「活狲」,有别于「猢狲」。说明這个俗称由来已久,字不晓得哪恁写,就造一个,造出来字流传短命。而早有的字读音传承错误。㺀、猱同音?沪语为啥叫猴子为「阿三」?由来已久啊。印度巡捕为啥也叫「阿三」?
㺀狲
音活孙。义为:猕猴。
㺀,传承近千年。
《沪谚外编》造字“犭或”。《汉典》显示《汉语大字典》不显示。
《上海话大词典》造字“犭活”。查字典,目前没有查到。
《龍龕手鑒》
根据字典查下来「㺀」读「猱」是嘸沒道理的。看上图便知:「猱」是猕猴;而「㺀」是猕猴的俗称,读是否应该读「忽」?读音传承下来了,拿字掼脱了,有音无字产生了,于是乎重新造字。
沪语:1.㺀狲精。 释:猴精。
2.㺀狲不赅宝。 释:一有啥就拿出来显摆。
3.㺀狲屁股。 释:坐不停,立不停;红彤彤。
《吴下谚联》㺀狲种树弗了不住:树之为物,宜养其本根,种之者不可有正助之病。·㺀狲性不安顿,纔一种,便冀其生活,根甫入土,未得气即拔而视之,前功弃矣。再种复然。人或诫以耐久,多埋几天,萌芽渐见,·㺀狲喜树已活,又搰其根,终亦必亡而已矣。故曰「弗了不住」。(一句话解释:㺀狲种树,种了拔、拔了种不停瞎弄。「弗了不住」没了结,不住折腾。树还有活否啊?)
猱náo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并奴刀切,音峱。【玉篇】獸也。【廣韻】猴也。【詩·小雅】毋敎猱升木。【傳】猱,猨屬。【箋】猱之性善登木。【疏】猱則猿之輩屬,非猨也。陸璣云:猱,獼猴也。楚人謂之沐猴,老者爲玃,長臂者爲猿,猿之白腰者爲獑胡,獑胡猨駿捷於獼猴,然則猱猨其類大同也。【埤雅】狨,一名猱。顏氏以爲其尾柔長可藉,制字从柔,以此故也。【爾雅·釋獸】猱猨善援。【疏】猱,一名蝯。善攀援樹枝。又【爾雅·釋獸】蒙頌,猱狀。【疏】蒙頌,一名蒙貴。狀似猨,故曰猱狀。【集韻】本作夒,或作獿獶蝚。又【集韻】而由切,音柔。或作夒,通作蝚。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并女救切,音糅。義并同。又【集韻】乃豆切,音耨。義同。【詩·小雅】猱升木。沈重讀。
考證:〔【埤雅】𤞫,一名猱。〕謹照原文𤞫改狨。
㺀【龍龕】同猱。《康熙字典》
阿三
音阿赛。义为:猴子,印度巡捕。
沪语:阿三,老鹰来喽!小辰光到公园白相,到猴山会迭恁对牢猴子叫,吓吓猴子。
沪语将猴子称「阿三」从古传承至今。《俚言解》《释氏传灯录》呼猕猴为「山儿」,俗呼「三儿」音讹也。古人称呼猴子「三儿」,到如今弄成「阿三」了。
而称呼旧社会印度巡捕「红头阿三」:「红头」是因为红布缠头;「阿三」是印度巡捕口头语“I say, I say... ”。